所望所往

尼波山上,毗斯迦山頂,百二十歲,放眼循上主之言而遠望之。見河西之地,自北而南,蓋上主所示,許先祖之地土。雖眼見之,然不得入之,得此言,而摩西遂薨去。

今憶先聖,如摩西之遠望。其立山巔,追憶往事,曾訓以色列之民。其生百二十歲,四十於埃及,四十於米甸,又四十於曠野。其禱云,“我之年數、乃爲七旬、如其強健、可至八旬、然其所誇、祇爲憂苦、其逝迅速、我去如飛兮”。嗚呼,其肉體之強,可以至八十,直到住荊棘中上主向其顯現,則餘下之四十,可算為死而又活之歲月。其初始之年,乃自尼羅河水中而起,上主遣埃及之法老女獲之而養之。其身雖於王宮,然心系其本族,以血肉地位,欲加力與其眾。然而本族不服,法老不宥,不得不舍棄王室之身名,亡命于米甸。一小民之亡命,其心尚且戚戚,何况一王子乎。四十載之久,摩西无聲无息,似乎是等死之間,而上主知之。摩西之心,恐已无自力之恃,唯余盼望之存。其如何見荆棘火中之上主而蒙召之事,此處不必贅言。自此,摩西有路,以色列有路,神也有路了。

摩西所望為何,在終末之山巔,其見所應許之地,此我們觀此情節而可知之。然而其日常之間,早在埃及之時,所望為何。上主詔亞伯拉罕之言曰,爾後裔將入埃及寄居而受苦,數百年之久,要從其中出來得迦南為業,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在埃及的以色列人,都知道這一條流傳的應許,因此摩西也得知。他的所望,是直接基於他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上主所立的約,說到他們要成為大族,成為大國,要得那地為業,並要得著後裔。那裡沒有明顯指出基督,但我們得保羅所言,這後裔乃是指著一位後裔,就是我們的主基督。因此希伯來書說,摩西有信,“寧與上帝民共受艱辛,不欲暫享罪惡之樂,以為緣基督受辱,富於埃及所有之財貨,望賞賚故也”。摩西亦望入之,然上主不許。此事可思之,乃摩西二擊石磐而出水,則此非尊上主之名為聖,因而不得入之。照靈意說,摩西為律法之代表,人憑律法,無人完全,無人可以遵守律法而得義,因此摩西亦有所不遵守上主言語之處,而不能進入得勝之地步;如此,按著人意說,摩西在重壓之下,背負百萬族人之輿論生計,受壓過重,偶爾過失,也是正常,此正是人“常常”“偶然”為過犯所勝之現實。我們不敢斷言摩西對基督得啟示明了到何地步,但我們可以曉得,在摩西的啟示裡面,有著最清晰的律法的本意──而不是單純死板的條文。神是聖潔的,人的罪行直接引到滅亡;神喜悅與人同住,就要人能恢復與神的交通;而罪得赦免,就必須藉著血;但那些祭牲的血斷不能贖罪,要直到那一位神的羔羊出現──摩西所盼望的,豈不是這環節之中最後的實現嗎。直到耶穌在變化山上,門徒所聞摩西以利亞與耶穌談論的,豈不就是耶穌上十字架去,為眾人的罪而死,將那些在律法之下的人都贖出來嗎。

摩西為何有此望,希伯來書十一章第一節就指出,夫信為所望者之基,為見者之據。人能有盼望,皆因有信。所謂人無信不立,摩西信其母幼時所傳祖先之約則謀求民族之獨立自強,然此信仍然不足,拘泥于人所知人之手段。嗟乎,摩西之信,不得外乎其所見之異象,所得之呼召。那一位神親自顯現,啟示那自有永有之名,此正是所有信心的根據和來源。一個信的人,是一個見過神的人。當然信分很多種,讓我們自己也有所查究。我們實在要看見,摩西是一個見過神的人,也是一個時常見到神的人。這是他能夠被稱為在神家中全然盡忠的原因,我們不能找到一個人見過神而還能不信,也不能找到一個人常常見神而沒有盼望的。這是在是信心的果效。摩西有這樣的望,也就有了他一生付出的極多的代價。他放棄的是整個埃及,接受了眾百姓的重擔,并到一個地步,為了這百姓可以自己不被神紀念。這樣的人是不多的。我們在這樣的事上,還需要有更多的學習。

我們今日也要問問自己,我們所望的是什麼。我們從眼睛的角度去看,是埃及的一切財寶和罪中之樂,還是充滿爭戰(雖然在信心里已經站了得勝的地位)的應許之地呢。再者,我們從內心的角度去看,我們是那些被神警告今夜必要你的靈魂的人,還是那切慕基督榮耀顯現的人呢。我們盼望的是永生、國度、榮耀。

我們又是為何有盼望的呢。羅馬書第十五章十三節告訴我們,乃是神叫我們有盼望。祂叫我們能以因信得蒙救贖而蒙召進入現在的盼望,叫我們能夠有因信心所作的功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


今日突發喪事,人生五十六而去者存焉,故時間有限,後半對照不能細說。然而,我們既有這盼望,我們就能曉得古人因信所盼望的,與我們一同要得著。

紹介

クリスチャンです。

コメントを残す

このサイトはスパムを低減するために Akismet を使っています。コメントデータの処理方法の詳細はこちらをご覧くださ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