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之研究 第七講 問題的提出(一)
第一章十六節、十七節的研究
第一節到第七節是自我介紹,第八節到第十五節是招呼。這個招呼按著我前講所述,有很深的意義,然而這也不過是打招呼。誠然,進入十六節和十七節,保羅就提出了重大的話語,叫我們驚訝。很多學者認為這兩節表明了羅馬書的主題。確實,羅馬書的主題就是這裡提出的。“我不以福音为恥;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后是希臘人。 因為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首先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的提出方法。保羅在十五節里說“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将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然後十六節的開頭就用 γαρ (gar 因為)一語,將十六節的第一句作為十五節的理由表述了(日文聖經里面沒有翻出這個接續詞。英文聖經如KJV里則有 for 一詞)。也就是他在招呼打完之後,又好像還沒有結束一般,漸漸移到主題的提出上去。這在表面不顯明是告知主題,招呼里外也不分明的情況下很自然地達成了,真是非常柔軟的處理方式。這是在還沒有面識的時候,將讀者的心預備好的路,顯明保羅是一個十分練達的教育家。
然後還要注意一件事。寫作這書的時候,保羅入信已然經過了二十餘年。然後他將這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傳道上。因而到這時,與反對者的論爭的回數也想必無數了。想到在執拗的猶太人和理性的希臘人中間他一個人孤軍奮戰的時候,這個論戰的激烈也就可想而知。他的書翰也就多像如此,歷經濛濛戰塵之時寫就。因而自然裡面就有炮煙的氣息、彈雨的聲響。即使是發給同伴的書翰,他也自然如同在敵前張開論陣一般顯明主旨,多多採用這種使得無論何時何處其論敵出現都不能尋隙攻擊的論法。因為是他像這樣有著緊張感覺的書翰,裡面就是真理的無盡寶庫。在其上,羅馬書這樣是他五十多歲的著作,已經經歷了二十餘年戰火之後的書信,作為長歷人生戰役的勇士的筆的特性,即使是在一語一句一節裡面,真理也是豐富地保藏在裡面。故意冗長乃是沒有啥戰鬥經驗的未成熟者的筆觸。老雄之筆簡勁而富有生命力。如這十六節十七節以及第一章開頭的自我介紹,都是好標本了。
首先十六節按照原文翻譯的時候是
因為,我不以福音為恥,因為這是先是連猶太人帶希臘人,能救凡是相信的人的神的大能。
現在把原文的順序也列一下
因為,我不以為恥,福音,因為,這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寫作羅馬書的時候,保羅正在哥林多傳道(使徒行傳 20:2-3)。假如這些話保羅像對羅馬的信徒一樣對哥林多的聽眾說的話,會怎樣呢。想必會引起種種的批評。哥林多是有人口七十萬的大都市,是實業之都也是哲學文藝之都,有富裕也有貧窮,有自由民也有奴隸,有學者也有學渣,有實業家也有藝術家,是網羅了各樣階級的人的都市。這樣,保羅的聽眾也就各種各樣了。
對於這樣的聽眾,首先說出“因為我不以福音為恥”,肯定會出現各種批評。信徒中間有人也會因為這不像保羅的軟弱之語而感到不滿。耶穌警告說“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里,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不以福音為恥,乃是對基督徒來說當然的事,現在何必還要重複呢,不僅是無用的話,也是實在軟弱的話。不用“我以福音為榮耀”這樣積極的說法,而用“不以為恥”這樣消極的說法,是不是軟弱的態度。大概信徒中也有無學而淺薄的人,會像這樣評論。
然而多少有些思想的人,聽了這話,會多保羅增加些敬意。或者不信之人中間,有以此為軟弱之語的人,也會有依次為謙遜之語,反而推賞保羅的人。這真是個成為問題的話。
然後,作為前述的理由,保羅說“因為這是神的大能”。聽眾里的哲學家,想必立刻要提出抗議,“大能”是什麼,能力里有善的力也有惡的力,有能力絕不能說明這是真理,如果基督教是大體系(great system)的話我們也就特別付上敬意和注意,然而這個只是力量,明顯只是低級的教誨。然後又聽見後面說這是“救”人的能力,他們又會評論說拯救是沒有意義的。說“一切相信的人”,會覺得有信仰的人里面,很多也是迷信,到底不是有知識人該寶貴的。然後到最後“先是猶太人后是希臘人”,就會有人不服保羅把這兩種人放在一起的態度。如此,十六節是喚起種種批評的話語。不信的人自不必說,信徒中也有人如此。
然而接下來的第十七節如何呢。這是所有人都能認同的善語了吧。現在將其以原文直譯
因為在此神的義顯明出來,出自于信仰,達到于信仰,如所記載,義人必因信得生。
然後在用原文的順序翻譯的話是這樣
因為 神的義 在這裡 顯明 出自信仰 到達信仰 如所記載 義人必因信得生
即使是對於第十七節,有知識的人當然有種種批評。對於這樣的人,首先“神的義”這話就是不討人喜歡的話。似乎神的恩典和神的愛,這樣說才像是福音的本意,說到神的義,也就是和神的憤怒神的懲罰一致的話語,更是令人厭棄的話語。只喜愛神的恩典和愛,不喜愛祂的義的人,必然如前所述。然后“顯明出來”,表明了這不是人類努力的結果,正相反,乃是從上頭啟示的,無視了人類的真理探究這樣貴重的努力。並且“因著信以至於信”,這種以信仰終始的說法,更是令人厭棄的東西。然後最後引用聖經來支持自己的說法,這樣對聖經的話毫無批評就當作真理這樣就貶斥為盲目可唾棄的態度。
如以上所述,容易引起反對和批評的話,保羅在這裡揭示主題,可想是十分拙劣,或者是故意為之的手法。即使如此,不可思議的是這就是保羅的話語。即使在理論上看見有幾處當反對的人,也會在這裡感覺到這里有什麼寶貴的東西,我也在他話語里感到振奮。大概很多哥林多的聽眾也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難以離開他。這十六節和十七節這樣子,確乎是保羅的特色非常顯著的東西。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一句話,以此為軟弱是淺薄的見地。從保羅的學識、經驗和慎慮的背景來看,這是非常強烈的話。他不是不知道世界只顧自高的猶太人。他也不是不知道當時代文化的偉大只知道自己所信教誨的偉大的無學識的人。他知道世界。他知道希臘文化和羅馬政體的優秀。他知道其哲學科學和藝術的偉大。在裡面潛藏的思想,在外面顯明的事業,當時的文化大概就是這樣璀璨可與日月爭光。人云,盲目之人不懼蛇。他不是盲目的,因此不得不警戒蛇。當然他所信的福音乃是因啟示而有的,不是人類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點上,與被命名為文化的人類的努力的總集相對有著全然不同性質的差異,他非常明白這一點。然而,知道當時文化的偉大,並且在某種意義上對其保持敬意的他,要帶著福音投入到這文化的中心裡去的時候,要如何精密地考慮準備。即使訴諸所有哲學思想,也要證明福音的宇宙觀的優逸,與所有科學探究去比較,也要證實福音真理的確實,與這世界所有力量相比,也要提說福音的能力的絕倫,為此自然需要相當的準備。心志想往羅馬府的他,在遠處遙望這知識和能力的中心地,同感自己的渺小,有時就感受到像帶著一個炸彈衝入百萬敵軍之中一般的戰慄。在福音還不過被看做猶太的一個地方宗教的時候,要與羅馬帝國整一個文化和權力為敵,排逐他們,提示以代替它們的人生的原理的福音。在人眼見,這是何其無謀。如此,即使是他,也是幾度懼怕、躊躇、苦惱。然而經過這樣心裡的歷程,終於一一準備齊全,完全確信,發出“我不以福音為恥”一語。這是多麼壯烈高貴的話。
有著此世豐富的知識和豐富的人生經驗的保羅,以其所有的知識和經驗明了了所傳講的福音的確實性,在集中了世界所有的力量的龐大帝國面前,自己是一個卑賤的帳棚工人,說出“我不以福音為恥”。如此,今日我們讀來,就知道這話語的寶貴,也不得不感到說這話的他已經見到了百萬的援軍。
這樣,不以福音為恥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這是神的大能”。福音是“能力”。這不是人的能力,這是“神的”能力。比較以世上的哲學,說是“能力”已經是特異了,再加上“神的”,就是雙重的特異了。保羅曾說,“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 神的大能。”(哥林多前書 1:18)福音是勝過哲學的大宇宙觀。然而福音不是像哲學一樣的單純的思想體系。福音實在是神的能力。這里有福音的特色。保羅是思想界,然而思想界之上更是實驗家。因此較比思想是否完全和徹底,更當追求的乃是人生里有無能力。即使“希臘人為愚拙”,這是不知道福音能力的人的淺薄認識而已。因此一度知道這是救人的能力,這就是“無論是……希臘人……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哥林多前書 1:24)。
福音是能力,是神的能力。“是能力,所以福音能以成事。是神的能力,所以可以成就所有應許。”(赫夫曼)“說到神的能力,是大有榮耀的。”(本蓋爾)悔改、信仰、安慰、愛、平安、歡喜、勇氣、希望──這世界的哲學倫理所不能提供的東西──能夠供給的能力乃是福音。描述中說有這力量,乃是神的真理的一言。世上的哲學家以福音為愚拙,然而對基督信徒所有的熱心,也有不惜加以推賞的人。大概當時的哲學家思想家們對保羅,一面嘲笑他的所說,一面也以驚愕的眼光看待其熱心和勇氣。實在地,他的生涯就是福音所有的能力的實證。他將這力量深深體味了,在文明和權力的都城羅馬面前,就能說出“我不以福音為恥”來。
“大能”的原文是δυναμιs。英語裡的dynamics和dynamo等就是來自於此,還有dynamite也是如此。炸藥原來不是為了達成罪惡而發明的,是為了文明開發而發明的。近代文明里鐵道擔負了很多,要通鐵路就要打碎岩石,不得不稱讚炸藥的攻擊。只要一小片,就能將巨大的岩石化為灰塵。因此,炸藥是力量的絕好的代表。福音實在就是像炸藥一樣的。與其相比,倫理道德不過如用鶴嘴鋤去打碎岩石,是多麼迂迴繞遠的路。以福音的炸藥一點來打擊我們,就把倫理道德所根除不盡的執拗的自我之巖打散飛去。
福音是神的能力。因此保羅不以福音為恥。確實,福音真的是神的能力。然而這是神的能力,要在這力量初次感觸到時才能明白。然後有的人感觸到了,有的人沒有感觸到。從而福音在有的人身上是能力,有的人那裡就不是能力。這樣,是不是對所有人都是能力呢。保羅說這乃是“一切相信的人”使他們得救的神的能力。παντι το πιστευοντι(to every one that believeth)。信的人一個都不失落──乃是一人一人──福音要達成拯救。信仰──這是達到得救的唯一條件(如果這能稱之為條件的話)。然後這個信仰不一定需要多麼強烈。自然剛強的信心被寶貴,即使是軟弱的信心,只要一點沒有虛偽,就能叫人得救。唯獨信仰,對神和基督的信心,仰望神為父,以基督為主,只要這樣就進入了救恩。
實在簡單。不是要依靠漫長的努力來到達悟道的妙境,也不是一生的努力來積攢山一樣高的善行來得救。只是通過信仰和相信,以此來得救。所謂“一切相信的人”。只要相信,無論是誰。遺傳的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這知識、人格、德行也就不是問題。無論有怎樣的邪惡的祖先和父母,即使不幸在血脈中有著污濁的血的人,只要靠著信仰就能得救。只要進入信仰,之後人格就得成長,這就是別的問題了。同時,人格高尚的人,沒有信仰也照樣不能得救。人格的高下是與得救無關,是別的標準來看的时候就是充分的问题。只是单单在得救是哪个,这个不是问题,此外,知识、德行、技能等等,任何一个也都不是问题。
“一切相信的人”,这一句更要和接下去哦第十七节对照着看,就可以察知罗马书的主题的性质是信仰的中心。这两节就是本馆入口上挂着的大标语,读了这两句的人,还没有进入本馆,就已经可以知道本馆的中心是信仰了。
所谓要救一切相信的人。诚然福音之所以为福音的地方就是在此。不容易接受这事的理由,也就是这个太容易了。很多人都想着自己要作成资格才能进救恩的门户。然后因为自己的无资格而哀恸叹息,期间就流失了许多宝贵的岁月。并且有先天缺陷的人,感受到这个缺陷难以遮蔽,就对于救恩完全绝望。然而这是非常错误的。因遗传而有的恶事,先天的病患,后天的诸恶,知识、德行、品性的不足,自己积攒下来罪恶的慎重——没有一个能妨碍我得这救恩。只因信而得救。虽然这信仰软弱,在得救的事上——只要信仰持续——就不会被妨碍。
这样,信福音的人身上有着能使人得救的力量。这是在本馆大门口大字写着的,我们看了,首先就得着不少的欢喜和平安的预感,想着能以察知本馆内部的性质,就抱着因有这样的福音我这样的罪人也可以得着救恩的希望。
コメントを残す